2007年7月11日    
产 品 分 类
  高 粱
  谷 子
  绿 豆
  红小豆
  春小麦
  您的位置:首页>技术服务> 吉林省红小豆节本栽培技术
   
    返回首页 联系我们
 
 
 

吉林省红小豆节本栽培技术

红小豆是吉林省的主要小杂粮作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小豆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对其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目前全省各地推广的红小豆品种存在着产量低、抗性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因而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稳定红小豆单产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农民收入,使种植者掌握先进的红小豆配套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种植方式

红小豆不宜连作。多年连作时噬菌体繁衍,抑制根瘤菌的发育;多年连作根系分泌的酸类物质过多亦不利于根系的发育并会加重病虫危害使产量、品质下降。吉林省种植方式主要以单作(平作、清种)为主。只有少量地块间套作种植。红小豆对前作要求不严,大多作物的后茬都可种植。红小豆茬土壤疏松,利于后作,是禾谷类作物的优良前茬。因此,科学合理的安排轮作,有利于红小豆的生长发育。也有利于下茬作物丰收。

(二)精细整地

红小豆主根不发达,但侧根发根能力强。深耕疏松土壤,创造一个地面平整上松下实保水良好的土层,为红小豆的生长发育和丰产奠定基础至关重要。首先 10 月 20 日前 要灭茬、深耕,耕深 20 -25 厘米 , 打破犁 底层,加深活土层,翻后及时耙压,做到无漏耕、无立垄、无坷拉;并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通透气性能。其次是 4 月 15 日前 对秋翻后没有来得及整地的地块,及时耙压,做到顶浆打垄,随打垄、随镇压以待播种。第三,对没有秋翻的地快及早进行灭茬、整地,在春季土壤化冻层达到 15 -18 厘米 时尽早进行灭茬,做到随 灭茬、随打垄、随镇压,以满足红小豆生长发育的需要。通常不整地即行播种是红小豆不能取得较高产量的原因之一。

(三)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能使不同品种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适宜温度、有效积温同当地温度出现的时间规律相吻合。适期播种的小豆,出苗至始花时间长,植株生长壮,生物学产量高,荚、粒数多,籽粒产量高。吉林省红小豆主产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春旱缺水的问题,是影响红小豆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红小豆生育期短,土壤墒情是决定播种期的主要依据,吉林省最佳播种期为 5 月 15 日 至 6 月 10 日 。在特殊干旱年份,对于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可采用坐水种的方式进行播种。一方面可以满足晚熟品种对光热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延长早熟品种营养生长。播种量要根据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因地制宜确定。播深对出苗影响很大,要根据土壤性状、水份及品种等因素来确定。正常情况下,播种深度以 3 -5 厘米 为宜。 并且播后及时镇压确保全苗。

(四)精量播种,合理密植

采用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是增加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实现一次播种拿全苗,达到苗齐、苗壮是提高红小豆产量的重要措施。播种方法有条播和穴播,其中以条播居多。条播时要防止覆土过深、下籽过稠和漏播。采用精量播种技术,能明显节省种子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目前 , 生产上普遍存在种植密度不合理,达不到品种的理想密度;红小豆种植密度随品种、地力、水肥和栽培方式不同而异。播量多少影响种植密度和幼苗壮弱,播量过多出苗密度大降低幼苗抗性,播量过少易形成缺苗断垄,不能达到合理种植密度。一般早熟品种密,晚熟品种稀;直立型品种密,蔓生型品种稀;肥地稀,薄地密;早种稀,晚种密的原则。不同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为:直立型品种每公顷 18-20 万株,半蔓生型品种每公顷 16-18 万株, 蔓生型品种每公顷 14-16 万株;行距 50 -60 厘米 ,株距10 -15 厘米 。 播种量一般在 33 ㎏ /hm 2 以内。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种植,才能增产增收。

(五)科学施肥

红小豆为固氮作物,耐瘠性较强,在瘠薄土壤上也能得到一定的产量,但为了满足红小豆生育的需要,获得高产,必须适时施肥,才能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红小豆的施肥原则为重施磷肥和农家肥,巧施氮肥,增加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种植品种的营养特性及常年产量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必要的肥料种类实现平衡施肥。特别是推广应用红小豆专用复合肥料,各种养分组成配比合理,采用一次性施肥,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公顷施种肥 150 -250 公斤 。也可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搭配 ;西部地区,每公顷施氮 17 -28 公斤 , 每公顷施磷 25 -35 公斤 , 每公顷施钾 30 -45 公斤 ,施用时应折合成所用肥料实际用量 ,即可以满足红小豆的生长发育需要。

(六)病虫害防治

红小豆病虫害较 多, 主要病害有: 1. 小豆褐斑病 主要危害红小豆叶片,病叶上生近圆多角形,周缘浓茶褐色斑纹,叶内面着生灰色菌丝。病菌在病叶中越冬。防治方法:实行 轮作,避免连作。 2. 小豆萎缩病 为过滤性病毒病,受害植株叶萎缩,叶面生绿色及黄绿色嵌纹状斑点,叶收缩呈畸形;病菌在种子里越冬;高温干燥时发生多;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选采无病植株种子留种。 3. 小豆斑纹病 受害的红小豆植株叶上生有暗绿色或赤褐色斑纹,表面呈轮纹的圆形病班;干燥时,病班易破裂;病菌在破裂叶中越冬;防治方法:与小豆褐斑病相同。

虫害种类很 多 ,主要有: 1. 蛴螬 , 在土壤中生 活, 破坏植物根 系, 使幼苗枯萎死 亡, 造成缺苗,影响产量。 2. 小地老虎,俗称地蚕、切根虫。食性很 杂, 夜间出来危害幼 茎;防治方法:用 50 %辛硫磷在播种前拌种,待种子吸干药液后即可播种;也可用 50 %辛硫磷按 1 : 10 比例拌细砂土,播前均匀撒入土中。 3. 小豆蚜虫,有翅蚜于小豆开花期间侵害植株,以孤雌生殖产卵繁殖为害。主要危害红小豆的嫩茎、幼芽、顶端心叶和嫩叶,红小豆受害后 , 叶片卷缩,植株矮小,影响开花结实;防治方法:用 40 %乐果乳剂 1000 倍或氧化乐果 2000 倍液喷洒即可。 4. 绿豆象,是红小豆主要的贮藏害虫,成虫产卵于豆荚或豆粒上,幼虫钻入并蛀食豆粒,在豆粒内越冬,被害籽粒表面有虫孔及附着白色虫卵。防治方法:在 20 -25 ℃ 的温度下,用 1.6 克 ∕米 3 左右的磷化铝药物熏蒸 3-5 天 , 防治效果最好,既能杀虫又能杀卵,熏蒸过的红小豆仍可食用或作种子用。

(七)加强田间管理

在播种之后应加强田间管 理, 及时做好间苗、定苗与铲 趟 。水肥适宜条件下,播种后 6-8 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出现缺苗断垄应及时补苗移栽保证全苗。间苗宜早不宜迟,一般在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时进行, 3-4 片叶时定苗。中耕在开花前进行,一般中耕 2-3 次,第一次在两叶至四叶期,结合间、定苗浅耕一遍,以破除板结,提高地温,增强根瘤菌的活动能力。分枝期深耕第二遍,开花前进行第三次中耕,进行封根培土,防止倒伏。铲趟过程中尽量少伤苗。以利于植株个体生长发育。生育后期拔除田间大草。

(八)适时收获脱粒

红小豆品种有无限结荚习性和有限结荚习性两种,对于无限结荚习性品种,花期较长,成熟期不一致,往往植株中下部的荚果已经成熟,而上部的荚仍为清绿色或正在灌浆鼓粒。收获过早粒色不佳,粒型不整齐,秕粒增多,品质降低;收获过晚易裂荚落粒,籽粒光泽减退,粒色加深,外观品质降低;因此,田间有 7 5 %的荚果成熟时,为适宜收获期。小面积栽培时可分批分期摘荚,大面积种植多采用一次性收割。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晒种, 清选后入 库, 并用药物熏 蒸, 以防绿豆象危害。

(九)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目前吉林省种植的红小豆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通过选用优良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白城市农科院先后通过系统和杂交选育培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如吉红 6 号、吉红 7 号、白红 3 号、白红 4 号等品种;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使我省红小豆生产水平及出口商品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如果选择品种合理, 栽培条件适宜,可以增加产量 20-30 %,甚至更多。从外地区选择和引进 良种时,要特别注意小豆的区域适应性。优良品种生长在它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版权信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红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434)6283199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